CUHK’s Then and Now

中大今昔

60年來,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從早年的荒蕪之地,茁壯發展成為一所綜合研究型大學,箇中故事殊堪細數。有賴創校先賢的堅持和高瞻遠矚,以及幾代中大人同心同德的努力,中大現今躍升為全球40強大學,與世界知名學府並駕齊驅。「中大今昔」系列將分享不同中大景物的故事,讓各位了解山城的成長路程。

 

未圓湖

位於崇基學院的未圓湖,是中大人以至遊人的打卡熱點。每當落羽松轉紅時,吸引無數欣賞目光。

 

未圓湖原為馬料水村一帶農田與流水,六十年代逐漸演變為「荷花池」。由於一直有污泥從山上流下,校方花了不少功夫持續平整、疏導。至九十年代,在各方校友資助下,崇基學院於1997年完成「改善荷花池計劃」,讓未圓湖成為今日中大著名地標之一。

 

未圓湖蘊含了「二池二橋一徑」,當中的「哲徑」,取其義是希望學生能多思考人生哲理,思隨賢哲之路。

 

大學站

六十年代末、七十年代初的中大生,大都是在走讀生涯中成長。當時大學宿位嚴重不足,許多學生需要每天往返大學站(前稱馬料水站)。那時的交通沒有現時方便,柴油火車是中大學生與教職員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。由於火車約一小時一班,追趕火車成為了許多中大人的日常及集體回憶。

 

時至今日,往返大學站的東鐵線班次於繁忙時段約3分鐘一班,公共交通較往日便利。中大亦為逾半本科生安排入住於成員書院內的宿舍 。連同各研究生宿舍,共提供了逾九千個宿位,讓更多學生體驗多元化的校園住宿生活。 

 

我們將陸續介紹更多中大景物的故事,歡迎關注香港中文大學的社交平台,以掌握最新動態。

Skip to content